从中我们似乎不难发现古往今来的官场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惜动用百姓财富、让自家亲属率先富贵起来的腐败现象的活水源头。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
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扞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进入专题: 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 。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关于其学问的实践性,后文再加以详述。
《传习录》载,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是否致了良知,就看是否自慊了。南镇观花公案中,山中之花尚且与人心同起同灭,如何人的才情又在良知之外呢?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说,王阳明对于本体与个体之间张力的处理是欠缺的或未充分顾及的,这一点我们后面会有专门的论述。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
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
年谱记载,王阳明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恐。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由此,我们得出,对于意义问题的回答,必然的要对作为人本身的整全的缘构境域有所把握。四句教最末句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即是说,做圣人要致良知,致良知就是为善去恶,也就是格物,这也和《大学》所谓:致知在格物同。
致此良知以求自慊,便是致知矣。天理不能基于个体之人心,更没有谁能提出一个比天理更根本的天理的标准来规定这号称普遍的天理究竟所指为何,这样,所谓内圣功夫,也就失去其根基了。‘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实际上,王阳明是将致良知,必有事焉,格物,集义都视为一件事。
作为化解张力的决断,因张力的不同而不同,没有物理时空的统一性可言,其统一处只在于这些决断都是依据内得于心的真理而做出的。所以说,最关键处,是对良知的自信问题。
2.3 决断之学我们在2.1中阐述了王阳明学问的大致经过,将其学问之路简要描述为王阳明由对何为第一等事?的追问,到坚信圣人必可学而至,最后归结为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自处之学。更为重要的是,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精神特质和民族品格,已经深深的植入中国民众的心中,作为一种不由自主的力量,暗暗的、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社会。
王阳明对良知的信,是建立在把握了自身整全的缘构境域的基础上,内得于心的信。王阳明四句教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这里,良知是自动去区别善恶的,故而王阳明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是将心做了仁、义、礼、智的规定,使得心有了比较确定的道德意蕴。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矣,在这里,他将集义与致良知等同。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
陆九渊十多岁时读书,便确立了其一生不变的心学基调,决断性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程朱理学的核心在性,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在心。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但王阳明并未认同这种化心为性的理论,觉得程朱理学使得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故而在龙场悟道之后,作为对朱熹的反响,王阳明进行了心体的重建。
慊,通惬,满意、心安之意。王阳明必有事焉的工夫,可以和禅宗所贵重的如猫捕鼠,如鸡孵卵的工夫相互印证理解,意即时时刻刻在自己心上为善去恶,善念头起便依照着做,恶念头起则莫要随它。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虽然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哲学家,王阳明要应对良知与物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中首要的问题就是物到底是不是良知产生的东西?这个问题前文在讲王阳明思想中心与物的关系时已有涉及,心与良知,与灵明都是一个东西,良知即是就其能知善恶方面来讲。而给天理下个定义乃至将其置于一定的规范之内,就等于将本来缘构性的天理现成化到物理时空当中,天理便失去其本有的非现成化的缘构属性,成为可以奴役人的点性的东西。
陆九渊说: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2.2 惟心之学王阳明的学问历来被称为心学,而和程朱的理学相对。
太极为先天之理,阴阳为后天之气,格致之功,就在于依据这先天之理,化心为性,使人心转化为道心,道心者,天理也。再是心与物的关系,王阳明不仅认为心与理与性同一,也认为心与物同一,认为无心外之物。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然而格物具体是怎么个格法呢?王阳明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对这样的意志说来理性是绝对必须的。良知的主要内涵是知善知恶。
就其学问建树而言,大道至简,致吾良知,四句教法,学者蚁聚正是因为他是这样一位三不朽的人物,故而一直以来,受到普遍的关注和推崇,不仅 大批社会精英对他推崇备至,黎民百姓也日用其学而不知。从中我们能看出,在王阳明那里,心、理、性三者是统一于心的,是一样的。
这是一种内得于心的个体真理,这是依靠自身缘构境域的决断所做出的。幼年时的王阳明便志趣不凡。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是讲心的先天性。综上,王阳明的学问,归根结底是人在政治性的处境中如何自处的学问,这是他学问的基调,也是他学问的目的,更是他自身的目的。